2022年河南“三支一扶”招募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今年招募名额比去年增加200名,达到3200名。感兴趣的你,不妨来看看。
7月1日,记者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2022年河南“三支一扶”招募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招募对象为2022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择业期内离校未就业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2020年和2021年退役的服义务兵役高校毕业生;我省全日制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可分别参照大专、本科文化程度报考。
与往年相比,今年有一些新变化:
招募数量方面,今年招募名额比去年增加200名,达到3200名。其中,支教183名、支农331名、支医227名、帮扶乡村振兴581名、健康照护278名、水利150名、林业150名、就业和社会保障1300名。招募人数在2017年800名的基础上翻两番,实现“五连增”。
招募岗位方面,为深入挖掘基层事业发展急需紧缺岗位,除往年就有的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水利、林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岗位外,今年创新设置健康照护岗位,为基层健康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报名方式方面,往年采取现场报名与网上报名相结合的方式,今年为方便考生报名,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全部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报考专业方面,支教岗位须是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校毕业生;支医岗位须是医疗卫生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健康照护岗位须是护理学、医学检验专业高校毕业生且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健康照护师证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水利岗位须是水利类高校毕业生;林业岗位须是林学、林业类、园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支农、帮扶乡村振兴、就业和社会保障岗位不受专业限制。
名额分配方面,为更好发挥“三支一扶”作用,今年招募名额分配重点向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县倾斜,向脱贫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倾斜,向帮扶乡村振兴岗位倾斜,向原“三支一扶”人员使用和安置好的地区倾斜,并对部分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县、边远地区和重点支持地区实行招募计划单列。
管理服务方面,全面落实《河南省“三支一扶”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考评办法、人员考核规定、笔试和面试工作规程等“1+4”政策制度,“三支一扶”招募工作以及管理服务有了遵循和保障,更加科学规范。
在此,向广大考生提醒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2022年7月1日,在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三支一扶”专栏、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发布招募公告。
2022年7月7日9:00至7月9日17:00 ,网上报名。
2022年7月26日,笔试。
2022年8月15日18:00,通过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三支一扶”专栏查询进入面试人员名单,通过河南人事考试网(www.hnrsks.com)查询本人笔试成绩。
面试时间、地点和资格确认事宜由各地“三支一扶”办另行通知。
又讯 7月1日,记者从郑州市人社局获悉,2022年郑州“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58名大学生。
其中,支教16人、支农20人、支医5人、帮扶乡村振兴10人、健康照护39人、水利1人、林业2人、就业和社会保障65人。
据介绍,郑州“三支一扶”拥有完善的生活补贴和安家补贴发放、社会保险缴纳、食宿、交通、休假等待遇保障体系,有完备的培养使用管理、“传帮带”及贯穿全服务期的教育培训制度,有科学的服务期满后的扎根基层成长成才规划等。
正观新闻记者 李娜 实习生 姬瑛蕾 通讯员 孙琦英
记者1月28日从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日前我省印发《建设河南省RCEP示范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充分发挥河南自贸
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2022年,我省强化工业增长攻坚,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 4%,高于全国15 1个百分点。工业
继信阳高新区、许昌高新区成功获批为国家高新区之后,我省高新区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1月29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省政府新批准认定了5家
1月30日,副省长刘玉江赴洛阳市调研房地产市场发展和保交楼工作。刘玉江深入汝阳县、伊川县房地产项目现场,与项目负责人、房地产从业者交
郑州市303个项目,总投资3068亿元;洛阳市311个项目,总投资2857亿元;安阳市163个项目,总投资1266亿元……近日,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
X 关闭
X 关闭
6月30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河南省视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平台建设、服务项目、技术研发等情况。(记者 董亮 蔡迅翔 摄)6月30日,省委[+更多]
6月30日上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开工仪式在郑州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副省长何金平出席开工仪式,并共同为项目奠基。河[+更多]
免费的也许是最贵的。接到免费茶艺培训,到店就送精美礼品的卡片,近日,有好奇心的老年人走进了郑州某某斋生活艺术馆。馆内,古玩、字画、[+更多]
6月30日,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会议在郑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