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产经 >  >> 
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③
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23-08-01 16:16:13


(资料图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

不久前,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推动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升级为涵盖水质保护、上下游产业及人才合作等的综合补偿。近年来,从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到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日益完善,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积极主动、有力有效的生动缩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重大转变”深刻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强调“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曾经,各类环境污染高发,成为民生之患、发展之痛。痛定思痛,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陈旧观念,那些认为“环境代价还是得付”的错误认识,都必须被纠正。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度化工围江、生态退化,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如今,沿江省份治污、治岸、禁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护航“一江碧水向东流”。新时代以来,我们坚决摒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当年太湖暴发“蓝藻危机”,经过铁腕治污、科学治理,在流域经济增长接近翻两番、人口增加近2000万的背景下,太湖湖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水边芦苇青”“湖是碧玉杯”的美景正在逐渐恢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共识更是行动指南,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由“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人加入护林、育林、造林行列。如今,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日渐成为新风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不仅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注入澎湃动能。事实证明,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就能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我们一定能牢牢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1日 05 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